想去日本很久了,尤其是京都。
理由不多不少有几个:京都历史逾千年,是不能错过的文化古城,京都的歌舞伎非常出名,是日本独特的文化现象,京都的旧书铺多如牛毛,店铺历史悠久,价格又较为合理,使得国内也有非常多的人去日本收购旧版图书。
这三个蛰伏在我心中的缘由,多半和日本极致而精纯的匠艺之心有关,时不时提醒着我前往这座千年古都去探寻拜访。
然而说到真正触动我内心,令我决定启程出发的,却是朋友送过我的一本浮世绘画册,画册的内容多是侍女人像,色泽鲜丽,画质极佳

浮世绘,是日本特有的风俗画、版画,“浮世”两字颇具禅意。版画浮世绘则别名江户版画,兴起于德川幕府时代,画师们却活跃在京都,这也和京都的花街柳巷众多密不可分。
早期浮世绘师多为狩野派、土佐派出身,狩野派是日本绘画史上最大的画派,历代均为幕府御用绘师,起源于京都。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最最著名的那副浮世绘叫做“神奈川冲浪里”,一个巨浪翻滚的画,常常见到。
我有幸在网上认识了一位浮世绘印版传人。此次京都之行,多半是为了去拜访他。某种程度上说,吸引我的倒不是技艺本身,而是可以近距离接触日本的匠人。匠人在日本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日本也推崇匠人的“匠心”精神,重传承。

在日本,千年以上的企业近十家,二百年以上历史的企业几千家,一百年以上历史的企业几万家。至于有几十年历史的企业店铺,两三代传人,遍地都是,尤其在京都,随便推开一个店铺的门可能遇见的就是四百年店铺,第九代传人。
“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他们的追求。前不久流传的日本《寿司之神》纪律片备受推崇,寿司制作的一切在短小、平实的镜头里,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对待每一个饭团都显得像雕琢最宝贵的美玉一般。这就是日本人的价值观,非常值得我们敬佩。
去京都拜访浮世绘手艺人是个难得的机会。不过因为临时兴起,没做太多的准备,好在去日本除了多了签证一件事,其他还挺方便。
行前准备
签证:现在不少人办了五年多次往返,满足条件就可以,也不难。我由于在美好的初夏时节临时决定跑去转转,就找代理办理了15天的单次签,速度也挺快,不到十天就拿到,没记错的话500块钱,自己准备好材料就成,省心省力。
物品:两机三镜,十二天全泡在关西地区,想好好拍拍照。走之前特意咨询是否需要器材报关,有说需要有说不需要,最后没报,顺利往返,亲测没啥问题。这年头单反不算稀奇,又沉又大,牛人都微单了。其他个人物品带的不多,空着箱子好买买这个买买那个。
交流:日语完全不会,日本朋友的英文也让我大伤脑筋,临行前下了很多日语翻译的APP,事实证明管了大用,否则和老人们交流太费劲了。
在消费打算:京都的旧货市场实在值得去转转,可惜我没赶上正日子,朋友们都知道我喜欢到处溜达,嘱咐我带点药妆,药品,蒸脸的什么机器。
虽然这次旅途仓促,但却通过我平常使用的62开头的平安白金信用卡,买了不少大物件,很快就刷满了5万元,只要提前报名,回国后就能得到平安信用卡送的3000元戴森吸尘器!又为家里添置了个大物件~

其他:在日本许多地方需要换拖鞋,记得要遵守当地的习惯。另外日本人非常非常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他们在这件事上做的非常极致,甚至老年人做轻轨也不会希望你给他让座,他会觉得因为他老了给你添了麻烦十分不好意思。
最后记得带插座转换头,日本电压和我们不同。iPhone全球通用,不需要变压器,可以直接用
DAY1
雕琢时光藏在街衢中的
百年匠心
飞机落地在大阪,便直奔京都。到酒店放下行李,稍作休憩便开始京都漫步。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京都,不仅风景迷人,古迹众多,散布于街衢的众多老店铺也往往令人留连忘返。
走在古意环绕的寺町道,有一家叫做一保堂的茶铺,成立与1717年。作为融于生活的日本茶文化中的佼佼者,代表了日本茶的方方面面。在创立至今的这三百年时间里,人们始终能在这家老茶铺呷一口溢满春之新鲜的茗茶。

门前一块茶色的暖帘上书写着“茶•一保堂”的白色字样。随着客人的进出来回飘动,来京都旅行的游客们,在观光的间隙,也总少不了来一保堂选购一些精致的茶叶馈赠亲友。

走进店内茶香四溢,一列列古老的茶罐,仿佛穿越回到千百年前。这些陶瓮与老旧的木柜可不是装饰品,而是承装各式道地茶叶。斑驳大木柜上处处是历史刻痕,充满怀旧气息,格外有味道。

一保堂最为出名的是手摘玉露。据店内泡茶师傅介绍在茶树发芽前20天,茶农会搭起遮光的稻草,使得茶树顶端能够冒出翠绿柔软的新芽。小心地摘下嫩芽,以高温蒸汽杀青,保留茶叶的本色,这也是玉露比一般茶叶都更加鲜绿欲滴的原因。


你也可以在他们家一边点一杯茶,一边欣赏老师傅们的泡茶手艺。依循百年传承的古法经验,精雕细琢每一道泡茶工序,将茶叶甘、涩、香的原始风味的释放。
我们在这里品味的不仅仅是一杯茶,是穿过了千百年时光的一段旅程,更是精雕细琢的泡茶技艺与一丝不苟的制茶工艺所流露出的匠人之心。
作为爱茶之人,一保堂的玉露深得我心,忍不住买了一些回国。付钱时刷了平安白金信用卡,境外消费达标还有10%返现!只要报名参加活动,单月刷满3笔888元,回国后真的能收到将近10%的现金返现,绝对划算!

离开一保堂,还去了同样位于寺町通的一家古书店,名字雅致,叫「竹苞书楼」。

江户时代开始经营,两百多年来一代传一代,至今坚守在闹市一隅。店面比想象中要小很多,里面被书山填满,收藏着各种美术绘本,茶艺书籍,还有很多中国的古书,书名和价钱都有白色的便签清楚标明。

那天我在书店里呆了一个多小时,翻看了不同时期的绘本画册,老板就端坐在我对面的小榻上,用毛笔细致的给每一本书写上名笺价钱。

来书店的人大多像我一样翻看的多,买的少,更多是花上一段时间流连徘徊,不舍得离开。屋外行人匆匆,屋内时间又缓又长,就像平行的两个时空。

从书楼里出来,我认真回头看了一眼,完全没有风烛残年的感觉!而是历久弥新长出了新的枝桠,像它的名字一样:竹苞松茂。
这间小小的书店,这么温和、恬淡、毫不焦虑的以自我的方式存在着。这种坚持的倔强,不正是匠心的体现吗?
DAY2
京都城内寻访
浮世绘匠心工艺传承人
第二天吃完早饭我就出发拜访浮世绘的那位传人,插播一下,在京都街头漫步,一定一定要带WIFI!导航,翻译,查资料,和日本友人分享照片,没有网络怎么成?一般我会在机场租用WIFI,T3和大阪机场都有,但有点贵。
后来就淘宝租,再后来发现我的平安信用卡可以租用WIFI,在境外消费满额,回国后就能享受国外WIFI租赁费用的相应返还的规定,方便还省钱,出国的不妨试试。
后来就淘宝租,再后来发现我的平安信用卡可以租用WIFI,在境外消费满额,回国后就能享受国外WIFI租赁费用的相应返还的规定,方便还省钱,出国的不妨试试。

来之前怕突兀拜访失礼,我还专门邮件联系了这位老先生。这个午后目的明确,直奔建仁寺而去,建仁寺就在这花间小路的不远处。

镰仓时代修建的建仁寺是京都最古老的禅院,荣西禅师几度重洋来到大宋,给日本带回了禅宗和茶叶的种子。寺院宁谧,古木成林,就在寺院南门口的小街上,有一家古朴的小院儿,院门口挂着一排浮世绘的图片。终于找到了朋友说的全球最小的版画博物馆,是日本传统技艺传承人市村守先生的家,能遇见老先生是我的幸运。
市村守先生长发盘于头上,一件洗的花白的牛仔上衣,带着眼镜儿,眯着眼睛,微微的笑,客气的鞠躬,引我们走进他的画室。他应该是接受了不少采访,也遇见很多感兴趣的游客,拍照,聊天,十分放得开,岁月带给这位老人的不仅是沧桑,也是看待一切事物的平和。

本来没抱以什么期望,也不知道拍摄环境会怎样,但老先生显然就是想以己之力宣传日本浮世绘文化,所以将自己的工作室搞成了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并且热情地向我们讲解和演示一个浮世绘木版画的制作过程。

老爷子举起的这个是日本最经典的浮世绘,就是开篇提到的“神奈川冲浪里”。

我以前有误解,以为这就是一个人的作品,老先生说不是,他说浮世绘制作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画师,他们也是收入最高的人群,一幅浮世绘作品最后卖的价钱高低,也决定于他们。
第二部分是刻版师,刻版的匠人大多也是一刻一辈子,从不改变职业。
而拓印是最后一步,看起来简单,却决定了一幅版画是否能符合审美的需求,颜色的配比,深浅的过度,所有的美都需要呈现出来才算是美。

老先生是拓印这一步骤的传人,他拓印内容大到名家画作,小到点心的包装纸。小型的拓印,一天可以有几千张,而大型的拓印可能会持续三个月。

老先生给我演示拓印的过程。

拓板。

市村守先生拿出了一幅他的作品,这幅作品用了25张版,拓印60步,才得以印出,他把每一步都拍了照,以便与人讲解,拓印一张画,需要一遍一遍的套色。
套色没有固定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审美和理解,还有技师技艺的精湛程度决定了最终呈现的样子,即使是同一套印版,由不同的匠人拓印,出来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老先生津津乐道地讲述他拓版的过程,后来我问了他一个问题,是否曾经动过转行的心思,比如说去学怎么刻版,或是去学怎么画画,因为这两种职业都比目前从事的事业挣的钱要多很多。
他笑了笑,说从来没有。他说:每一种工艺在学习的路上都永无止境,专注于一种事情,可以一步一步的做到最好。拓印还没有到家,又何必学别的工艺呢?光阴荏苒六十载,从未改变。日本有个“人间国宝”,类似于我们的非遗手艺人认证,是1955年建立的认定制度,政府经过严格筛选后将这些匠人保护起来,并给予资金支持,以防手艺失传。

这是一个国家对待传统手工艺的态度,也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倡导,激发着每一个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使保护传统工艺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使命,而老先生家的门口,挂着“京版画”传人的证书。

不过老先生也颇为遗憾,说日本的年轻人也越来越热衷于去外面跑世界,多挣一些钱。四个孩子都没有跟他学习这项技艺,他也没有收徒弟。看起来他虽然遗憾,但也认同了年轻人们的价值观,他相信这个技艺不会失传,一定会有一些人像他一样,默默的做着这件事。
聊了整整一下午,老先生送我出来。14岁做版画印制,到现在两鬓苍苍,还如此热爱,如此执着,不改初衷,让人感慨。我们道过再见以后,我走远,回头看的时候发现老先生还在看我,像个老顽童,真是有趣。

这是我的旅行乐趣,去到一个城市最有趣的是接触这里生活的人们,这样一座城市才有血有肉,何况是这样一位匠心艺人,认识他是开心的。
“匠人精神”虽然来源于传统,却可以与现在这个时代共存;刨木头可以用电锯,但必定是经木匠的手把木头的表面刨得非常圆滑;生产可以通过流水线,但必定有工序由手艺人亲手完成。
如今,日本无论是创新技术的发展,还是科学文化的普及,其实都是“匠人精神”日积月累的结果,没有“匠人精神”,舶来品只能制造一场水平腾飞的乌托邦,我们的科学技术也只能在贫瘠的沙漠里干涸。
日本有个作家叫盐野米松,几十年走访了全日本的所有的手艺人,现在还在继续行走记录。他写了本书叫《留住手艺》,记录他走访的经过。
“当没有了手工业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的合适之间的身体,还因为他们是经过手工一下下地做出来的,所以它们自身都是有体温的。这体温让使用它的人感到温暖。”——盐野米松
体味“匠心”是行走日本的独特体验,甚至是我在京都最有趣,最深刻,最感慨的体验。城市的转角里,多少故事,我是幸运的,我遇见了一位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老匠人,匠心最难得。
我镜头中的画面,停留在返程前的最后一晚。那一晚的鸭川,连夜色显得格外美丽动人。

